小麥銹病是小麥病癥中傳播快、分布廣、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,小麥銹病俗稱“黃疸病”,分條銹病、稈銹病、葉銹病3種,其中以小麥條銹病發生最為普遍且嚴重,也是我國小麥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對象。主要發生的有條銹病和葉銹病,如果不及時防治,一旦流行,就會迅速擴展蔓延,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。下面博信農業教你治理小麥銹病。
1:癥狀特征
小麥銹病的主要癥狀是“條銹成行葉銹亂”。具體區分為:小麥葉銹病,夏孢子堆發生在葉片上,夏孢子堆小,橙黃色,圓形至長橢圓形,不規則排列;冬孢子堆主要在葉背面和葉鞘,黑色,闊橢圓形至長橢圓形,散生,埋于表皮下,有依麥稈縱向排列成行的趨向。小麥條銹病,以為害葉片為主,也可侵染葉鞘、莖稈和穗部;葉片上夏孢子堆較小,鮮黃色,狹長型至橢圓形,排列展至分蘗節和莖基部,拔節至抽穗期,可侵染至第1—2節,病株多在灌漿期出現白穗,遇干熱風,病株加速死亡。小麥全蝕病菌較好氣,發育溫限3~35℃,適宜溫度19~24℃。土壤性狀和耕作管理條件對全蝕病影響較大。一般土壤土質疏松、肥力低,堿性土壤發病較重。土壤潮濕有利于病害發生和擴展,水澆地較旱地發病重。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或水旱輪作,發病較輕。根系發達品種抗病較強,增施腐熟有機肥可減輕發病。冬小麥播種過早發病重。
2:防治措施
根據小麥全蝕病發生危害規律,堅持“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”的植保工作方針,加強小麥全蝕病監測,防治上要堅持以麥播前土壤、種子處理和清除病殘體為主,早春噴藥防治為輔,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,加大綜防統治力度,提高整體防治水平。
⑴加強監控
一是嚴格執行植物檢疫制度?;祀s在小麥種子間的病殘體是小麥全蝕病遠距離傳播到新區的主要來源。因此,對小麥良種繁育田要嚴格執行產地檢疫制度,嚴禁在發生小麥全蝕病的田塊繁育種子,從外地調入我縣的種子必須隨車攜帶植物檢疫證書,必要時進行復檢,
以防止病情進一步擴展蔓延。二是及時開展疫情普查。每年于5月中下旬,組織縣鄉農業技術人員,對全縣小麥種植區進行全面普查,調查發生面積、發生程度,為有的放矢地開展防治提供科學依據。
⑵農業防治
①清除病殘體。在收獲前首先將病區死亡麥株全部拔除焚燒,留茬16厘米以上機割,麥茬拔除焚燒,單收單打,麥粒不作種子,秸稈要經高溫發酵后作糞肥。
②合理輪作。發病地塊合理輪作可延緩病害擴展蔓延,堅持1—2年與非寄主作物輪作一次,如棉花、花生、大豆、紅薯、蔬菜等。
③加強田間管理。播期適當推遲,縮短病菌侵染期;增施有機肥、磷鉀肥,促進植株健壯生長,提高自身抗性;加強對病田禾本科雜草的防除,減少病菌寄主。
⑶化學防治
①土壤處理。對重病田于犁地前,每畝用50%多菌靈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.5—2.5公斤拌細土20公斤進行土壤處理,病區用藥量要適當加大。
②種子處理。小麥播種前每10公斤麥種用3%敵萎丹50—60毫升或2.5%適樂時15—20毫升或2%立克秀10—15克等進行拌種處理。
③早春噴藥。早春每畝用12.5%禾果利20—30克或15%三唑酮100—150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