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東小麥種子廠家
400-667-6386小麥全蝕病,又叫小麥立枯病、小麥黑腳病,這種病是小麥生產中的一種毀滅性的病害,主要危害小麥根部和莖稈基部。嚴重時會造成顆粒無收,一定要及時治理,下面就來看看小麥種子全蝕病的治理方法。
1.小麥種子全蝕病發病癥狀
1.1 根部癥狀
病苗種子根、次生根和地下莖變黑,表面和內部腐爛,根表有病菌的葡萄菌絲。分蘗前后基部老葉變黃,分蘗減少,生長衰弱,嚴重的枯死。早春病苗返青遲緩,黃葉增多,無效分蘗增多或枯死。拔節后根部和莖基部1~2節腐爛加重,植株矮化。
1.2 地上植株癥狀
分蘗期。上部無明顯癥狀,病株表現稍矮,基部黃葉多;拔節期。拔節期重病株矮化,似干旱缺肥狀,拔出觀察植株種子根、次生根大部變黑;抽穗灌漿期。病株點片或成簇出現早枯白穗,嚴重發生地塊成方連片枯死,莖基部表面布滿油黑狀菌絲,形成“黑腳”。
2 小麥種子全蝕病發生規律
小麥全蝕病菌是土壤寄居菌,以潛伏菌絲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腐生或休眠,并長期存活,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?;煊胁報w的種子和糞肥也可傳播。小麥整個生育期都可被侵染,但以苗期侵染為主,12℃~18℃土溫適于侵染,小麥播種越早,發病越重。另外,此病有自然衰退現象,小麥、玉米連作田,病害達到高峰后,會衰退下降,經1~2年可控制危害。
病株根茬上雖有大量的子囊殼,子囊孢子也能侵染,但實際作用甚小。除土壤中的病菌外,混有病殘體的土類和種子亦能傳病,小麥種子整個生育期均可感染,但以苗期侵染為主。病菌可由幼苗的種子根、胚葉以及根頸下的節間侵入根組織內,也可通過胚芽鞘和外胚葉進入寄主組織內。因受溫度影響,冬麥區有年前、年后兩個侵染高峰,冬小麥種子播種越早,侵染期越早,發病越重,全蝕病以初侵染為主,再侵染不重要。小麥、大麥等寄主作物連作,發病嚴重,一年兩熟地區小麥和玉米復種,有利于病菌的傳遞和積累,土質疏松,堿性,有機質少,氮、磷缺乏的土壤發病均重,以及不利于小麥生成和成熟的氣象條件。